语文学习,多以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为载体,带着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了解一个个故事,去认识一个个人物,去游览一个个景点,去拥有一件件物品,去感悟一个个道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表达,体验情感,学习语言。比起其他学科来语文更是有血有肉有灵魂,它更需要灵动的课堂。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因此,朗读可以实现课堂的灵动,可以让课堂因灵动而生机勃勃。
一、范读引路
那么,该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唯有这样的朗读,才能让课堂充满灵动。然而,实现这样的朗读,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有效的指导。而老师的范读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孩子而言,老师往往是他们潜意识中完美的偶像,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宗祺教授说过:“许多文章的‘神’、‘气’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想让学生在文章的朗读吟诵中尽情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范读的准备,才能在课中发挥范读的榜样作用。
二、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讲:是故事演讲。根据教材特点,如《雪孩子》、《小熊住山洞》、《夏夜多美》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运用故事演讲形式进行课堂训练,不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唱唱:是歌曲演唱,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唱歌表演形式,创设音乐情境,借助音乐旋律,诱发学生兴趣。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后,边让学生跟《小小的船》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幽静的星空,学生的表演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划着小船观看蔚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演演: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进行表演,不光能让学生读好课文中的对话,掌握课文中“摇”、“甩”、“摆”等动词,而且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对课文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争着举手表演。
画画: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春雨的色彩画下来,不但使学生巩固理解课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 培养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我就向他们明确指出,读书不可添一字,不可减一字,也不可改一字。把每一个字读清楚,做到“字字响亮”。
(2)培养学生朗读看标点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朗读时,看好每一个标点,读出停顿。
灵动的课堂,一定是有思想的,有智慧的,心有灵犀的;一定是有声音的,有动静的,充满乐趣的;一定是有体验的,有效果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可以让文本内容产生画面感,可以让文本语言凸显节奏感,可以让文本读者拥有角色感。有效的朗读,带给课堂的是生机勃勃,是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