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生为本”。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适时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民主、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彰显个性,提高教学效率现将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有关预习的困惑。 我们孩子的预习总给人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仿佛什么都懂,仿佛无所不及,其实恰恰这一点是我所困惑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预习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甚至比老师都掌握得要多,既然已经都懂了,还需要老师干什么?说句实在话,学校虽然三令五申不许孩子购买相关的参考书,其实,哪个孩子又没有呢?如果孩子依靠了参考书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只能是一个个“搬书匠”,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不仅没有提高,甚至会倒退,就是因为他们的发现很少具有创造性,课堂上当即生成的东西太少了。从这点上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在课堂上灵动有余,思考有度,但一旦遇到考试,遇到生僻文章几乎无从下手,依然乱说一气。因此我以为,校方应该加大检查参考书的力度,正儿八经地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锻炼锻炼我们的孩子,勇敢地看一看情况到底会如何。况且,我们本身就是在摸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或者别人也感觉迷茫,停滞不前的路,我们代表着创新,因此我们就不怕失败!
二、情感如何渗透。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给我们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老师的声情并茂打动得我们一个个哭得跟小泪人似的,甚至个别女生哭得涕不成声。但现在呢?孩子忙于解题,忙于展示,忙于辩驳,而把课文所隐含的情感忘记得一塌糊涂。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情感不是依靠解题能得到的,而是必须有这样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以求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如果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仅仅去解题,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我们试着想一想,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冷冰麻木,其实我也不愿意去想这些词语,但事实如此。而氛围的形成必须需要老师的一定的引导,而我们规定老师不许多说话,那么氛围如何营造呢?
三.如何监督老师对课文的深挖。 我们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已经开始动起来了,这无疑是正确的,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主体。但老师是不是由此变得懒惰了呢?学生的预习有小组进行检查,但老师的预习又该如何去检查呢?会不会发生老师压根就不看不分析,一味地交给学生去干呢,如果发生,该如何解决?老师预习得不到位,不扎实,又如何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呢?又如何引导学生深挖呢?
四、合作不充分。灵动课堂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独学、对学、群学,在这三个环节上,希望孩子进行充分的交流,深入的交流。但上课毕竟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的学生反应慢,有的学生反应快,这就容易发生合作不充分,撞击是撞击了,但并没有产生火花。长此以往,交流也就很容易陷入形式,只是一种表演,而问题还是问题。其实明眼人一看,我们有的老师的展示课可以说完美无缺,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这真是预习的结果,交流的结果吗?连老师都自叹不如,如果不如一个孩子还好说,但不如一群孩子,我想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的,防一防弄虚作假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走在最前方,有人在跟着我们走。所以说,来日展示可以,但必须是突袭式,孩子不允许参考,老师不能过于渗透,把所有问题暴露出来,这样我们才会轻装前进,否则,我们终究会迷茫的,最终找不着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