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孩子们在算十几加几的时候就有经验。但是是教材首次出现竖式计算。个位与个位对齐,就是5个一和2个一相加,相同计数单位排列整齐,从上而下计算。体会竖式排列的科学与严谨。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合起来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竖式写法,此时,不进位,可以从高位加起,也可以从低位加起。在进位加法时,体会从低位加起的规则。
进位加法不再呈现圆片图,而是小棒图,一捆一捆的小棒更容易画出几十的数,进位是10个一变成1个十,满十进一。竖式的进位1的书写。
不退位减,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字竖向排列,和加法一样,从低位减起,这点要在退位减法时才能深刻体会到,计数器图形象支撑。
退位减与20以内退位减联系,只需要将1个十变成10个一减9加6等于7,还剩2个十减1个十是1个十写在十位上,借的时候要写借据符号•,可以允许部分同学写上16和2理解这两个数字的意思。
整十数减两位数,要防止倒着减比如4减0,在20以内退位减法学习时就要强调够减与不够减的区分。
比较模型,条形图的出现,让学生体会条形
图的好处。比较模型要非常关注“同样多”的部分。条形图在后续学习中还可表征连续量。
比较模型,比…少,同样是用条形图表征同样多的部分为好。
连加连减,要关注简便算法,连加时的交换律,凑十,也要关注竖式的写法,将分步竖式写成楼层竖式。连减时可将后面两个数相加再减,但是也要比较衡量这样做的性价比,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写竖式。
加减混合的竖式写法只能写楼层式,要在一年级就培养孩子加减混合无括号的运算,后两个数相同部分的抵消,总加还是总减的能力,不要拘役于从左到右的口算方法。有小括号的竖式必须分步书写。可以考虑是否改成连减算式,渗透简便计算。
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用条形图表征,既有比较模型,又有部总模型,两个问号如何表征正确。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第一个乘数与第二个数字表征的意义不同,每份数,份数,读法与写法。数的名称。
5的乘法口诀,与相同数字连加的关系。实物图,点子图,算式,口诀,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不同意义(点子图的横着看竖着看,总数相同)同5的口诀的编排。
乘法口诀的数线直观表达,与加法相同方向,但是更有规律,每次跳跃的格子数量相同,可与加法的数线图对比呈现。
结合情景图理解3×3 2与2 3×3表达的同样意思,结合情境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法,结合情景图说一说该题乘加与乘减之间的关系。
6的乘法口诀出现了表格式,隐去了每份数,每份数相同,份数越多,总数越多。
加法模型与乘法模型对比,可以画图表征,也可以理解5和4的不同意义,相同的单位可以相加减,不同的单位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7的乘法口诀与6的乘法口诀同样编排。
8的乘法口诀,数线上的数字不像之前那副,全部呈现数字,而是跳跃出现,每一个格子同样距离,表示每一份是8,份数也要靠数出来,不像表格那样呈现份数与总数。
用乘法解决问题,大括号表征与一年级时候的看图写式联系起来,求总数用加法,加数相同,简便算法用乘法,加法与乘法同源,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编排同8的乘法口诀。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算总数,不同角度,乘加或乘减,各种运算之间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