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上周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诗人那深深的爱国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的同样是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
2.请同学们看题目,这里的“说”是一种古代常用的文体,常用来表示议论,就是借事件或现象来表达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少年中国”是指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的中国。因此,课题可以理解为“论前途无量的中国”。这篇文章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全文大约3000多字,本篇课文选择原文的最后部分,所以题目中有“节选”两个字。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请默读作者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八岁能写文章,十七岁中举,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19 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代表人物之一,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饮冰室合集》,达千万余字。
(作者是一个希望祖国强大的爱国知识分子。)
4.一心救国的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节选)》中论述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先跟着音频把课文读一遍。
二、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中华少年之责任。
1.我们不仅要将课文读通顺,还要将文意读明白。请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如果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就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如果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了中国少年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
点明:建设中国之责任在中华少年,这是《少年年中国说》(节选)论述的主要观点。
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请结合背景资料来理解。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后。当时国内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并借机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卖国者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写下了《少年中国说》。
(摘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爱国主题》,《史坛纵论》2010年第5期)
清政府昏庸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巧取豪夺,未来美好中国的建立只能依靠充满希望的中国少年。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2.第1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呢?
(1)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2)从第二句开始都是同一个句式——少年如何则国如何。
3.看课文第二句话。智的意思是——聪明;富,是什么意思?(强大)依次出示:
智→聪明
富—→富有
强——→强大
独立———→自立
自由————→自在
进步—————→创新
胜———————→超过
雄————————→最强大
你发现了什么?
——程度越来越深。
——少年不断努力,国家越来越强大。
——聪明就会富有,富有就会强大,强大就会自主,自主就会自在,自在才能创新,创新才能超过欧洲,最后成为最强大的。(师评: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有逻辑)
——从线的长度,看出国家从衰弱到强大。
——像一个阶梯,表示国家越来越厉害。
为什么写胜于“欧洲”?
——当时被欧洲欺负。
——当时欧洲是最发达的地区。
读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目中有一个怎样的中国?
(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 强大、 独立、 自由、 进步、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的中国。)
小结:这个排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层层递进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要读出中华少年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感。连麦一位同学读第2句。
4.同学们,要建立一个智慧、富有、 强大、 独立、 自由、 进步、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的中国,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吧!尝试背诵一下。
同学们,变法失败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眼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践踏,目睹着广大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痛心疾首,但他仍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坚信中国少年一定能让祖国重焕光彩,迎来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眼中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课文的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中国少年的责任。第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少年中国前途似海)
2.看第2自然段。这一段生字比较多,意思也比较难理解,我们一句一句来学习。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2)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泻”是我们本课要掌握的生字,三点水表义,“写”表声,指液体很快地流出。
这一句的意思是:黄河潜藏的水流暴发出来,势不可挡,浩浩荡荡。
(3)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请注意:“潜”是二声,生活中经常说“潜力、潜水”这些词。
爪:[ zhǎo ]鸟兽的脚或趾甲:鹰爪、虎爪、张牙舞爪。[ zhuǎ ]动物带尖甲的脚:鸡爪子,猫爪子。在这里读成 zhǎo。
这一句的意思是: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
(4)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惶”是竖心旁,说明这个字和心情有关,表示恐惧。我们还可以将识字与理解句意结合起来——“惶”表示恐惧、惊惶,“百兽震惶”便是百兽感到惊惶害怕。
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5)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隼:结合注释,我们知道“隼”是一种凶猛的鸟
这一句的意思是: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6)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矞:注释中没有解释,查字典后,理解“矞”象征彩云、祥瑞。再看“皇”字,金文所写的皇字像灯缸中熠熠生辉的火光,引申为美、大、光明之意。因为古先民崇拜火,所以“皇”字也因之有了高贵之气,后与帝王相结合,指称古代的君王,比如“皇帝”。在这里,“矞矞皇皇”则表示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这一句的意思是: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7)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这句里有好几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结合注释与查找的资料,我知道了“干将”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宝剑,十大名剑之一。这里的“硎”是磨刀石。全句的意思是,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
(8)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履,是踩和踏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9)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让我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同学们,这一段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总结: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宝剑)
想一想,每个事物对应的特点是什么?相机出示:
红日:明亮
黄河:汹涌
龙虎:威武
鹰隼:掀起狂风
奇花:富丽堂皇
干将:耀眼的光芒
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
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让我们想象画面,理解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象征少年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象征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象征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象征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象征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象征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象征少年中国的顶天立地。
4.本段四字一句,逢双句押韵,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前程似海。
二、学习第3自然段,探究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
1.(出示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国少年应是智慧、富有、 强大、独立、 自由、进取、敢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 是作者的理想,指未来美好的中国。“中国少年”勇挑重担,是建立“少年中国”的希望。而一个强大的祖国又会为中国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课文层层深入, 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2.这一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充满力量地再次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3.强大的中国孕育自强的中国少年,自强的中国少年能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让我们带着这份历史使命感,再次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全文。
三、拓展结课
1.同学们,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
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都知道哪些这样的人物呢?
2.出示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明确要求,小组分工(每人查两个人物)。
3.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查找资料,为周末做手抄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