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议”促读。
[案例]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2页有这样一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又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真是把我急坏了。“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我的思考]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对数学中“读”的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当老师希望学生能从“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或发现规律时,往往“读读议议”的方式要比“读完汇报”的方式效果好。如果采用“读完汇报”的方式,虽然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但对于有些思维不是特别敏捷的孩子,即使读了很多次,他们还是不能独立理解,有时需要老师反复点拨或者听了汇报时别的学生的答案才能明白。课堂里这样的孩子很多,可老师只有一个,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点拨到;汇报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也不可能那么几个孩子用简单的语言汇报后,那些孩子就能明白。相反,“读读议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讨论往往能把一个学生的理解变成所有小组成员的理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同龄人的语言。”其实在讨论的过程中,先理解的学生就好比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把自己“读”后的成果让所有成员分享,那些思维不敏捷的孩子在这些小老师的不断点拨下,也会更容易理解,这也是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一开始“读”的内在作用。另外,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