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孩子们喜欢问为什么,甚至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这一现象,很多老师并不乐于看到。或担心学生的问题拖慢教学的节奏,导致教学任务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或担心学生的问题太泛太烂而打乱教学的正常秩序……其实喜欢问“为什么”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指对各种问题都持怀疑、好奇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细心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课堂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善于提出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提出五点建议:
一、 构建学思课堂教学模式。
1、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留难质疑,在课堂中才有的放矢。能提出数学问题,说明学生还是动了脑筋的,老师是欢迎的。但是所提的问题有没有围绕着课堂内容?不管什么问题,有无价值,都要来提问。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于教与学都没有帮助。毕竟,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果把时间浪费在哪些价值意义不大的问题,教学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学生也没能在课堂学到有用的知识。哪些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或者借助工具书、参考书,或者通过与同学切磋、讨论能解决的疑难,则不必在课堂上提出。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对于不甚理解的内容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提出。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声音要洪亮,表达要清晰。经常在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提问者扭扭捏捏,说了半天,别说同学没听到,老师也听不清楚;或者说半天,大家都听不出他想表达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致使课堂处于停顿,甚至干扰学生思维。所以,学生在提出问题前要深思熟虑,有必要时可把提问重点写在本子。这样就不会在站前来后脑子一片空白,心虚得只能支支吾吾。
3、要求学生提问过程中要遵守课堂秩序。有些学生喜欢随便插嘴提问,教师应及时批评和引导。否则,对于那些遵守教学秩序的同学不公平,也会导致课堂无序,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乱说乱讲的队伍中来,最终会导致低效、无效课堂。
4、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每一个同学参与提问的机会,有益于培养全员参、有效学习的课堂氛围。
二、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数学教学“矛”和“盾”,学生才能“有问题问”,“有内容讲”,“讲得精彩”。
传统教学中,常见到的情形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是教师讲得不好,而是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当然不高了。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问题的热情,给予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教学片段1:教师甲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开门见山的揭示:“我们今天学习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还没等同学们反应过来,教师甲就自问自答:“轴对称图形就是在一个平面内,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图形。”教师甲继续强调:“注意啊,必须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而且存在着这么一条直线,沿着直线对折后,不多不少,完全重合,只有这样的图形才叫轴对称图形。你们明白了吗?”学生齐答:“明白了。”教师甲再问:“你们从刚才的学习中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全班同学面面相窥,噤若寒蝉。从语言上看,任课教师表述概念无懈可击,而且重点难点都抓的很准确。但是,学生明白了吗?
教学片段2:教师乙衣服纽扣扣得一上一下,裤管左高右低。当他已步入教室,同学们一边互相交头接耳,一边忍俊不禁。教师乙站在讲台说:“同学们,你们在笑什么?”马上几十双手举起来,“老师你的纽扣扣错了”,“老师你的裤管一高一低”。教师乙扮恍然大悟样,边整理边说:“纽扣扣错,衣服不对称;裤管一高一低,裤子不对称,美吗?”学生齐达:“不美!”教师乙趁机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轴对称图形,你有关于轴对称图形的问题想问吗?”学生马上举手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由以上两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问题问,让学生想问。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围绕你预设的问题提问,避免了学生提出没有课堂价值的问题。当然,要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制造“矛盾”,需要教师多花时间去钻研教材,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适合本班学生的问题情境。不仅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
三、 改善教学评价体系。
数学教学是双边活动或多边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要适时、恰当、公平的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做出评价。
有的教师在课堂表扬学生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好"、"不错"成了口头禅。这样冰冷生硬的表扬,不仅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又怎能让学生欢欣鼓舞呢?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赞美、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
也不是所以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表扬,提问得偏离主题、哗众取宠的要引导,要指正。必要时可先表扬他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再引导提出问题的方式。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更不例外。在批评前先表扬他,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喜欢他提出问题的,但提出的问题要有益于课堂,有益于学习。任何评价,都不应该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技巧性、艺术性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和解答,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形成一个个的教学高潮。
四、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1、 抓住课题问。
课堂的教学主要就是围绕课题而展开,课题就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就是教学的重点。如《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学生就可以提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既抓住了教学的内容,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
2、 抓住概念的关键词问。
数学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概念,理解好概念就突破了难点。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中,平行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提问,“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永不相交是什么意思?”这些关键词不仅是教学重点,往往也是教学难点。
3、 抓住算法、算理提出问题。
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离不开方法,计算的方法就是教学的核心。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围绕着计算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如 “梯形面积为什么要上底加下底的和除以2” “计算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
4、 抓住“矛盾“提出问题。
(1) 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中,引发认知的矛盾,提出数学问题。
(2) 课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制造了许多认知的“矛盾”,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提出数学问题。
(3) 借助操作、推理、实验发现矛盾,提出数学问题。
(4) 通过寻找规律,猜想数学问题。
五、 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鼓励后进生提出问题。后进生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难以走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程序中。而且即使不懂,他们一般也不敢问,结果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所以教师尤其要给予鼓励低,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优劣”,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让学生都善于提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五点建议,相信所教班级在课堂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数学课自然就充满“学思”的数学味道,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浸润,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才会更好的培养。
作者:曾利明